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流行音樂之必要



不如先來簡介個取樣原理(sampling)
一般來說看到「簡介」會自然有些直覺想法:是一種謙虛客套的禮貌,表現出歡迎來指教的邀請之姿;寫作的人很清楚自己的本事,因為他其實沒辦法講太多,所以簡單描述背景知識好讓觀者能夠進入接下來的故事。但是這裡的「簡介」顯然是更邪惡的,寫作者只想要蒙騙,讓人以為講這麼少是因為他在簡介,要講更多當然可以歡迎來信討論。但其實他真的沒辦法講太多,就像選課系統上課程名稱前的「概論」,有些教授真讓人無法信服他是專家,只是想騙個學分讓考績好看些。好吧不是每個人都擅長表達,也許他在研究上確實是無人能敵。

離題了。
自然界許多訊號是類比的(analog),像是聲音、電流還有,更多的聲音(破綻已經袒胸露乳,我其實不知道還有什麼類比訊號),它們都是一種連續訊號(continuous signal)。若試圖說明連續的概念會長這樣:特定兩點之間必定可以再找出一個點,如果取它們之間的中點的話可以輕易辦到。依此類推就可以找到無限多個點。所謂的連續大概要有那麼連續(科普作家都是怎麼呼攏過去的),而聲音就是那樣的訊號。然而類比訊號的處理相當不容易,不容易在哪裡我也說不清楚,但是相對於另一種訊號──數位訊號(digital signal)來說是相對不容易的,這就是它不容易的地方。這個我們待會會提到。
待會就是現在。偉大的科技會徹底改變生活,譬如電腦的發明就是。因為電腦的運算能力強大,能夠處理的資料量也遠勝過人腦,依賴電腦似乎是個明智的選擇。但是要能夠輸入進電腦供其作處理的訊號必須是數位的(digital)。這裡可以暫時把數位的(digital)等同於離散的(discrete),也就是一顆一顆,像碗裡的飯粒粒分明,不是從鍋子裡舀起來一次一大片的熱湯。
而把類比訊號(analog)轉換成數位訊號(digital)的過程就稱為取樣(sampling)
簡單來說,有一條彎曲不規則的繩子,現在要用較少的點去描述它,而那些彎曲的地方就是繩子的特徵,因此只要恰好抓住了特徵就可以讓人一眼認出這條繩子來。這個問題就會牽扯到使用的點的數目,還有點是否剛好抓在彎曲之處。那為什麼要取樣,不能好好保留那條繩子嗎?因為這時代資訊爆炸,能夠在可容忍失真的範圍內充分簡化資訊對於地球來說是件了不起的事,相當環保。所有人都忙著記錄生活,深怕遺忘每個細節,每個家庭的車庫不是用來停車而是擺放隨身碟的日子已經快要降臨了。
以上是為幼稚園兒童寫得的取樣原理的簡介。

終於要進入正題。

游泳池裡總是放著跨年晚會出現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的藝人所演唱的流行音樂。大多數的泳式,據我所知,都是需要週期地讓鼻子出現在水面上以及水面下,這叫做換氣。剛好我也是練習這種泳式,所以每當我抬頭換氣的時候,會有歌曲的片段傳進耳朵裡,下個時刻整個身體潛進水裡,那些聲音自然被隔絕了大部分。這樣的情形會重複出現直到我結束當天的練習。
如果不是〈我期待〉、〈下雨天〉而換成了古典樂,例如巴哈的〈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或者Radiohead的〈True Love Waits〉情況又是如何呢?
游泳池放的音樂不停循環在館內,而我浮出又潛下水面的換氣就像是取樣,把音樂斷斷續續收進耳朵裡。如果換成那些稍微嚴肅的音樂,一定會讓我想死。嚴肅的、力度強的藝術好像都必備一種天生的完整性,不可以少掉任何一部份,或者從中間剖開。以電影來說,導演對於整部片通常是一起構思的,會有貫穿的核心思想、反覆出現的隱喻、特別偏愛的拍攝手法等等,都不是隨隨便便買個爆米花走進來坐下,只用眼睛看就可以感受到真正深刻之處。也就是有種「不可取樣性」(unsamplable,隨便造個字別介意),必須視整件作品為一個單位全盤接受,因為再怎麼努力地還原仍是失真。認真創作的音樂也是,每一個細節都是精心刻意的安排,充滿企圖而沒有贅肉。那些牽涉到時間的流動才能堆疊出的層次感,是需要累積的東西,有的時候是歌詞所描繪的故事的劇情推進,有的時候是歌曲營造的氛圍的漸層,而歌曲令人動容之處往往都在那裡。
而流行音樂具有「可取樣性」(samplable,造字的快樂),它們是那種不需要心理準備隨時可以放進耳朵的歌曲,不會造成心理負擔,不需要全副武裝迎接大戰。然後讓環境充滿著聲響,而不致於那麼孤單。精疲力竭得不能再想任何嚴肅的事、靈魂脆弱得只想躲在陰影,或者在游泳池健身房聲響只是提振士氣,它們顯然有了存在的必要。

扯了這麼多有的沒的好像在炫耀自己有聽過Radiohead跟Bach。
沒錯,確實是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